在不久前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,一个名字——于瑾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校领导和教师代表无数次提及。
会后,有一位教师悄悄询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处长、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蒋先玲:“于瑾是谁?她做了什么巨大成绩?”
“于瑾老师是国际经贸学院金融系的一个普通老师,她既没有拿过什么重大课题,也没有任何职务、没得过任何奖项!但是,她28年的从教生涯,一直对学生非常好、指导学生非常认真,她于去年5月24日终于累得再也没醒来。”蒋先玲回答道,随即,她陷入了沉默。
“她值得我们学习,这样的好老师值得宣传。”听罢,这位教师不无遗憾地说。
于瑾(前排右二)和学生们在一起
淡泊名利
上世纪90年代末,当时还没有“金课”的提法。
于瑾开设了对外经贸第一门《投资学》课程,也是国内第一批投资学课程。这是一门挑战性很强的课程,对于像于瑾这样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而言,没有受过严格的数量经济学、计量经济学训练,开课并不容易。于是,她就自学高数,多次请教她的南开校友数学博士,最后终于将这门课熟练地展现在学生面前,迅速成为学生口碑中的“金课”。
28年的讲台生涯,她总是手写讲义,每年彻底更新教案,只用最新的案例,为对外经贸大学的金融学科,尤其是把微观金融这一重要专业领域引入校内做了重要贡献。
然而,当系里年轻教师需要教学工作量时,她却毫不犹豫地将从零开始精心打磨的《投资学》课程及教案,让给了新来的年轻教师。为此,蒋先玲“责怪”她,“对自己太狠心了!”
可是,这样的事发生在于瑾身上又是“可以理解的”。她不争福利待遇,作出的最惊人之举是,将学校分配的教授办公室让给了一位青年教师江萍做科研。
4年前,江萍偶然感慨“好向往一间独立的办公室”。第二天,于瑾就腾出办公室,把钥匙交给江萍,还内疚地说,没来得及为她准备点好吃好喝的。而于瑾自己从此过上了校园里的“游击”生活,在教室、走廊或校园一角,学生围着于瑾答疑成为校园内的一道风景。她常向学生交代一句话,“我一般不去办公室的,你们去课上找我就行”。后来,学生才知道原委,原来她让出了自己的办公室。
蒋先玲问过她:“为什么不留把钥匙在需要时进你的办公室?”她说:“那样不好,既然给了人家,就要让人家安安心心地用。”
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
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”在于瑾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,她的课总是一再扩容,永远人满为患。
同事们经常看见这样一个场景。下午5点40分上完课,她一直留在教室为学生答疑至7点多,之后,研究生继续来找于瑾寻求指导,她又持续工作到晚8点多,那时她还没吃晚饭。
有一回傍晚6点左右,蒋先玲遇见被研究生“包围”的于瑾,旁边站着的是接她的儿子,戴着口罩,一问才知他感冒了。蒋先玲假装生气地对学生说:“于老师今天工作一天了,来接她的儿子也感冒了,你们就让于老师早点回家吧!”可是,于瑾只是笑笑对她说:“不要对我的学生这么严厉嘛!”接着继续给学生答疑解惑,直到蒋先玲回家,她还没有要离开的意思。
这一画面不禁让蒋先玲想到,当年学院发布博士生导师申请通知,于瑾一开始拒绝的样子,“算了吧,我就不申请了,把机会留给其他老师吧”。
蒋先玲在邮件中“耐心”开导她,“你如果当上了博导,就可以指导更优秀的博士生,你不是喜欢学生吗?”就这样,她在思考一周后才通过邮件提交了博士生导师申请表,并通过审核成为了一名博士生导师。
靠近她,就会被她照亮、温暖、引领
永远是柔柔的嗓音,平时称呼学生“小可爱”“小帅哥”……在于瑾的心中,盛开着一片向日葵花田,满是金色的正能量。
中联基础总裁、对外经贸大学2005届硕士毕业生何亮宇工作3年后,遇到一个棘手的选择,是继续留在金融街工作,还是到西部支教一年?如何作选择,他向于瑾求助。于瑾并没有马上给他很明确的回答,而是这样说,“如果你看得上,可以把读我的研究生当作保底方案。”以此打消何亮宇的后顾之忧,一番鼓励之下,何亮宇下定决心去西部支教。
“于老师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源,靠近她,就会被她照亮、温暖、引领。”何亮宇说。
在她的影响下,有的学生赴西藏锻炼,有的学生赴山区支教,还有学生放弃香港的工作机会,选择去农村贫困地区做“第一书记”。他们都记得于瑾说过的一句话,“判断一个人成功的标准,不在于积累了多少物质财富,而在于帮助了多少需要帮助的人。”
她清楚地记得学生第一次见面时的穿着,能准确地说出每个学生的家乡和爱好;她会默默关注学生的朋友圈,叮嘱外出旅行的学生不要在夜里爬山;她会在学生结婚生子时,第一时间送上祝福和礼物;当她得知优秀的学生拿到了国外名校录取通知书,却没有资金出国,她慷慨解囊……
就在她猝然离世的前几天,她还有一个未送出去的红包。红包内有3000元钱,是她得知同事生病后重返工作岗位,准备包给他的慰问金。只是,这个红包再也无法由于瑾亲手交给同事了,2018年5月24日,于瑾在校指导博士生论文后,中午继续以微信方式指导本科生论文,在午休中猝然离世,享年52岁。
在她走后,她的爱人整理她的手提包时发现了这个信封,并委托学院转交给了这位教师。学生们如同失去了亲人一样悲痛,自发轮班,守灵三天三夜。
最好的思念,就是活成她的样子
传扬于瑾的事迹,从她离开那一天起,就从未间断过。
对外经贸大学追授于瑾“模范教师”荣誉称号,并在不久前成立于瑾教育基金,用于奖励师德高尚、深受学生爱戴的本校教师等。
就在一个多月前,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蒋庆哲参加了于瑾教授先进事迹学习座谈会,会上有记者问:“于老师的事迹让我很感动,但同时也很困惑,作为教了几十年金融学的教师,她却从不讲利益、从不计得失、从不图回报,究竟是什么塑造了这样的精神境界?”
会后,蒋庆哲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,并给出了他的答案:“那是因为于老师有忠于国家、扎根教育的坚定信念,无私奉献、默默耕耘的高尚情怀,著书立作、潜心问道的治学精神,立德树人、诲人不倦的仁爱之心。”
受到于瑾精神感召的还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·默顿,他十分欣赏于瑾的才华,曾把她的研究成果收录为麻省理工学院教学材料,并评价“于教授在新兴市场金融领域的研究引人注目”。得知于瑾老师溘然离世的消息,他十分悲痛,总想为她做点什么,便主动担起了于瑾教育基金名誉理事长的职责,并为“于瑾大讲坛”开启首讲。
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一面墙,上面写着众所周知的一段话,“在贸大遇见你,是我今生最美丽的风景”。
江萍说,在贸大遇见于瑾,就是今生最美的风景。“虽然我还是会继续想她,但对她最好的思念,就是活成她的样子,把她的爱传递下去。这样,她仿佛从来没有远离。”(《中国科学报》2019-09-25 第5版 学人)